close

通病

台灣人的通病是什麼?

我認為是:「妄下定論」

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充斥這現象,舉例而言:

仔細想看看,你是否曾看到別人功課待加強,即推論:

「他不夠努力/他很混/他不如別人認真」

從小到大被灌輸抽菸不好,就認定

「抽菸的青少年都是壞孩子」

我們常常都在單一面向思考後(甚至沒有思考過)就去推論甚麼

在我們誤解別人之前我們是否當應當先反問自己:你喜歡成為被誤解的對象嗎?

我相信大多數人答案是否定的,沒有誰想被誤會

可是我們是否經常「會錯意」?

也許這不能怪我們大家,也許問題是出在我們從小就習慣選那個正確答案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疑惑?為甚麼要問那種給你一篇詩問你詩人在想甚麼的題目

而且答案總是非黑即白,答案總要"精確"到一個不行

難道黑白之間,真的沒有灰色地帶?

有時候我們表面上接受這答案了,難道我們是真的想通了還是只是把答案背起來好讓下次拿到分數

正確答案的意義是什麼?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國文好像變成數學了

蔣勳認為儒家文化很少給人思辨空間,而總是用一種半強迫的方式要別人接受結論

最常反駁孔子的是誰?當他反駁孔子時他們的對話是不是總是讓人有兩個人都在講可是都沒有人在聽的感覺

好比說我們不能一昧認為「我是為誰好」,反過來,我們應該是要尊重別人的需求(只要他沒有妨礙別人)

不然的話,這是思想封閉 甚至久了淪為暴力

好像甚麼都是如表面所見

我們可以下定論但切記別妄

要學習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法官判案時即使證據確鑿他也不敢輕易定罪

很多法律也明訂要維護被害人的權益

那我們的現實生活呢?我們是否常常忘記先去理解加害人的遭遇?

媒體大肆宣揚誰是嫌疑犯就自動將之認為殺人犯

結果真正兇手認罪後我們又會換一套說詞

外國人好像比較重視對事物存著懷疑的想法

當然我也不認同甚麼都不相信

但我們要做出推論前我們應該多從不同面向思考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蔣勳 孤獨六講
    全站熱搜

    暖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